在中国信通院、腾讯云、FinOps产业标准工作组联合发起的《原动力x云原生正发声 降本增效大讲堂》系列直播活动上,作业帮基础架构负责人董晓聪分享了作业帮的云原生降本增效实践。本文整理自董晓聪的分享。
Karmada作为开源的云原生多云容器编排项目,吸引了众多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并运行于生产环境中。同时多云也逐步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架构,多区域容灾与多活、大规模多集群管理、跨云弹性与迁移等场景推动云原生多云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IDC 预计到 2024 年,由于采用了微服务、容器、动态编排和 DevOps 等技术,新增的生产级云原生应用在新应用的占比将从 2020 年的 10% 增加到 60%,其中微服务的 workload 在企业内将超过 80% 。上面的四点是云原生时代所代表的四个核心技术。其中,我们的开发同学可能对于微服务比较热衷,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Java 领域的微服务框架日趋成熟,和云原生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从 EDAS 中的数据来看,Spring Cloud + Kubernetes 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微服务架构形态下的主流配搭。但是另外一个数据让我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就是目前在云原生场景下有过微服务生产经验的开发人员不足 8%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
随着公司业务上云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团队已经完成业务上云的进程,K8s 集群在公司整体机器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本人所在平台的应用部署上云后,在资源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对成本优化或应用的服务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下 BAT、美团、字节跳动等一线大厂都在加速推进业务的容器化、云原生化。打开这篇文章的你,应该或多或少跟云计算、容器、Kubernetes、云原生应用有过接触。
随着IT架构从集中式架构发展到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大家在享受微服务带来的独立部署、水平扩展的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开发运维更加复杂的现实。当前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虚拟化基础设施来解决分布式架构问题,让业务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Kubernetes为代表的容器编排框架是把大型软件系统运行所依赖的集群环境也进行了虚拟化,令集群得以实现跨数据中心的绿色部署,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动扩缩,被认为是云原生时代的操作系统和基础设施,也是CNCF的第一个开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