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讯会议320的APP改版中,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一级TAB,在其中放置“我的录制”、“最近浏览”+“全部文件”的三大列表查询页。以下是腾讯会议录制面板的界面(设计稿) 我的录制就是作者本人所生产的录制文件,而所谓“最近浏览”很好理解,就是过去观看过的录制的足迹留痕。而所谓全部文件则相对比较复杂,可以认为是“我的录制”+“最近浏览”+“授权给我的录制”三个集合的并集。
本文深入探讨百度视觉搜索在快速发展的业务及技术背景下,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架构升级强化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性,支撑业务健康高效迭代。本文介绍了我们如何通过技术栈升级、架构能力提升以及稳定性建设,来实现全链路架构的演进。借助Golang、百度自研GDP开发框架和ExGraph图化引擎,我们对视觉搜索展现架构进行了全面重构,并重新定义了视觉搜索全系统通路上的模块职责和分层逻辑,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收敛内聚优化。此外,我们还建设了配套稳定性基础设施,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和借鉴。
增长域H5日均访问量巨大,随着业务功能的迭代,互动场景越来越复杂,逻辑组合也愈发复杂。当下,进行全面的自测回归已变得异常艰难。回顾过去四个月,历史故障中多数是由变更引起的。目前前端除了灰度发布和众测,缺乏高效且低成本的回归测试手段,导致无法在开发阶段及早发现问题,使得稳定性压力都集中在变更发布前的验证环节。
随着ChatGPT和Stable Diffusion的发布,最近一两年,生成式AI已经火爆全球,已然成为移动互联网后一个重要的“风口”。就图片/视频生成领域来说,Stable Diffusion模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Stable Diffusion模型参数量是10亿参数的大模型,通常业界都是运行部署在显卡上。 但是随着量化、剪枝等模型压缩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机等终端设备的算力、带宽、内存持续增大。使得大模型在终端设备部署也成为的可能。大模型在终端部署可以有效保护用户隐私,而且终端设备日常广泛使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生成想要的内容。
本文系统性回顾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从层次数据库 IMS 到新兴的向量数据库 Milvus,每一类数据库的诞生都映射了特定时代的技术挑战与应用需求。
2024年9月25日,腾研读书举办了一场对谈,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袁晓辉对谈前OpenAI研究员,也是《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的两位作者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和乔尔·雷曼(Joel Lehman)。2个小时的时间,讨论了10个问题,涉及目标悖论、创新激励、组织活力、OpenAI能否复制、未来AI社会的前景等问题,讨论具体而深入。以下是访谈实录,推荐阅读。
刚工作时,代码写得不太好,师兄每次 CR 代码,总是会指着屏幕里的一坨代码说 “把它抽成一个类或函数”;“为什么呢?写在一起不是挺好的吗?” 我反问道;师兄老道地回答 “为了方便复用”;我仿佛若有所得,回到工位上把那些很长的代码全部抽象成了类和函数,感觉今天又有所成长。 但是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对此又产生了困惑。随着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复杂,我当初写的那个类被大量复用,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里面充满了 if...else...;最能代表复用的业务中台,因为分支太多,发布和开发无比复杂,很小的一个改动却需要拉一堆团队讨论。 所以类和函数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站在更高的视角才能解决我的困惑,这也是本文的内容。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本文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它也是 《复杂软件设计之道》 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类和函数不是为了复用而存在,而是他们本来就 “应该” 在那里。 如果您对这句话已经意会了,可以直接跳到评论区聊一聊看法了。 下文中主要结合历史上各位软件泰斗的观点,分别从成本和效益角度聊聊 “应该” 一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