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加入腾讯会议开会,老板正在发布重要任务时,你恰好要进电梯时 wifi 切换成了 cellular,画面开始「转菊花」,网络断开重连却需要好久,最终老板的指示你一个字都没听清楚Image。这个问题,要从会议的传输协议开始说起。会议团队遇到了网络切换的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欢迎继续往下阅读,看看腾讯会议团队的思路。
作为一名拥有 6 年腾讯工作经验的后台开发者,作者深知在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技术栈中,拥有正确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对工作效能影响有多大。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结合在腾讯工作的具体项目和案例,分享5个方法论:量化、对比、记录&流程、规范&统一、自动化。希望这些经验和方法论能对广大开发者有所帮助,尤其是对于后端开发者而言。
移动互联网后半场,海量技术已经成为了标配。在架构设计时,开发者能做什么、要考虑什么,从而实现一个设计精良的架构?欢迎往下阅读,和腾讯后台技术专家吕远方一起聊架构设计!
本文梳理笔者 MQ 知识,从消息中间件的基础知识讲起,在有了基础知识后,对市面上各主流的消息中间件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 RabbitMQ、RocketMQ、Kafka、Pulsar,最后再横向对比这几款主流的消息中间件。本篇是系列文章第二篇。
架构就是对系统中的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抽象描述,是对物/信息的功能与形式元素之间的对应情况所做的分配,是对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元素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定义。 软件架构就是核心业务逻辑和技术细节的分离与解耦,软件架构是系统门面,他描述各个组件之间的关联,大体逻辑。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来实现。 架构并不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持续演进的结果。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用户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大,分布越来越广,需求变更越来越频繁,由简及繁,由小变大,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的架构从大型机,原始分布式,大型单体,面向服务,微服务,服务网格到无服务等,技术架构呈现从大到小的趋势,将复杂度拆解,让部署更简单,逻辑拆分更清晰,便于技术异构,易于伸缩拓展,让某个服务更顺利的“死去”和“重生”。 本期《大牛书单》,我们请来了几位鹅厂同事,为大家推荐一些系统架构相关的书籍,一起多读书多进步。
大模型要成功,算力是关键。 这是腾讯云面向大模型训练场景,发布的全新一代的HCC高性能计算集群性能参数: “算力性能和上一代相比提升3倍,服务器接入带宽从1.6T提升到3.2T。” 采用最新一代腾讯云星星海自研服务器,并搭载NVIDIA H800 Tensor Core GPU的这代HCC高性能集群,单GPU卡支持输出最高1979 TFlops的算力。 具体强在哪里? 去年10月,腾讯完成首个万亿参数的AI大模型——混元NLP大模型训练。在同等数据集下,将训练时间由50天缩短到11天。如果基于新一代集群,训练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4天。
动效内容在全行业的各个场景里都已经被广泛使用,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交互的体验。但动效素材的生产流程却一直是个很大的行业痛点,主要因为在传统的工作流下,依赖研发用代码还原动效的生产方式存在巨大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