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应用的诊断一直是日常维护中的难点和痛点,2018年下半年,Alibaba 开源了 java 应用诊断工具 arthas ,让 java 应用的诊断能力上了一个台阶。作为基础架构团队,我们自然也对它非常感兴趣。研究后发现,arthas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java 诊断工具,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 arthas 更像是一个工具,而不像一个产品。如果要使用它,首先要登录相关机器,然后在机器上下载 arthas,再执行一些命令来运行。这整个流程里,下载可能出现问题,运行 arthas 也需要具有目标进程相应的权限,还需要先看看对应进程id等等...这些确实只是一些小问题,但也可以选择让这些问题不存在,让整个使用过程更加流畅。 二是 arthas 缺少 web 界面。命令行界面用起来确实很酷,但不可否认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 web 界面更直观更友好,很多需要查文档的情况在 web 界面下都可以直接操作,降低了使用门槛。 三是 arthas 所有功能都针对单台机器,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和观察整个应用的运行情况,需要一个应用级的视角。 四是 arthas 是一个独立的工具。
基于ClickHouse的Billions2.0日志方案上线后(B站基于Clickhouse的下一代日志体系建设实践),虽然能够降低60%的存储成本,但仍然存在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解决。
也许你经历过这种情况:产品和设计同学用一句话就把需求说完了,你抓破脑袋做出来的版本又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不如尝试让 AI 承担痛苦,让它理解、拆解并实现一句话需求?本篇作者尝试提出一个自动配置可视化系统,通过自动生成表单解决上述痛点。欢迎阅读~
云计算发展至今已经有十余年,已从理论演变为企业数字化的必经之路。与其他技术相比,云计算在行业中的应用是有增无减。当前,业务上云已成为国家战略,各地政府纷纷发布上云政策,各行各业掀起了上云热潮。 在数字经济时代,业务上云成为企业践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所谓“上云”,是指企业通过网络(专线或互联网),将系统和平台从原来的IDC迁移到云端,利用云厂商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提供基础服务能力。根据上云策略的不同,可以选择IaaS、PaaS、SaaS等不同的资源。 当企业明确上云战略后,随即会面临两个根本问题: 业务上云到底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企业又该如何上云? 本文将围绕以上两个问题,通过一个真实项目的实践给大家提供参考。
大多数的敏捷团队是由10位以内不同角色的人员组建。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BA、QA、UX、PM、DEV等关键角色。我们通过成熟的方法论以及每日站立会议(Stand-up Meeting)、迭代计划会议(Iteration Plan Meeting)、迭代启动会议(Iteration Kickoff Meeting,IKM)、开卡(Kickoff)、结卡(Desk Check,DC)和回顾会议(Retrospective)等各种逐渐“标准化”的敏捷活动,能够顺利地运行一个小规模的项目。 然而,当项目规模逐渐增大、项目成员人数逐渐增加时,为了有效协作,我们需要将整个大规模团队拆分为多个小规模的敏捷小组。但组与组之间的业务交互频繁,组内以及组间的各种沟通交流,会让原本快捷有效的敏捷活动变得繁琐。 尤其对于测试来说,小规模的项目中一般配有一到两名QA,负责所有功能模块的测试工作。但大规模的项目中,QA不仅要关注本组内的功能,同时还要考虑组与组间存在关联功能的测试。那么如何在高节奏的迭代中,进行大规模敏捷测试呢?
在当今的云原生世界中,管理权限和访问控制已经成为许多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应用程序和微服务变得更加分布式,必须确保只有合适的人和系统可以访问合适的资源。 然而,管理这种复杂性可能很困难,特别是随着团队和组织的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来自亚马逊网络服务(AWS)的新开源项目 Cedar 是身份和资源管理(IAM)领域的一次地震性变革,这表明应用程序权限问题已经变得太大而无法忽略。 传统上,组织依赖于访问控制列表(ACL)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管理权限。然而,随着资源和用户数量的增加,管理和扩展这些策略变得困难。这就是策略即代码出现的原因。它使开发人员能够编写像任何其他代码一样可以进行版本控制、测试和部署的代码策略。这种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具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审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