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追溯时间轮算法的出现,介绍了时间轮算法未出现前,基于队列的定时任务实现,以及基于队列的定时任务实现所存在的缺陷。接着我们介绍了时间轮算法的算法思想及其数据结构,详细阐述了三种时间轮模型的数据结构和优劣性。 再次,我们介绍时间轮算法在 Dubbo 框架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它在 Dubbo 中的主要实现方式。 最后,我们以项目中的某个服务架构优化出发,介绍了目前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借助来自中间件团队的,包含时间轮算法实现的延迟 MQ,给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法。
作者一年前围绕设计模式与代码重构写了一篇《代码整洁之道 -- 告别码农,做一个有思想的程序员!》的文章。本文作为续篇,从测试角度谈程序员对软件质量的追求。
对于众多开发者而言,架构图不仅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更是他们理解、规划和构建软件系统的关键工具。然而,面对多样化的系统需求和复杂的业务逻辑,如何画好一张架构图,成为了许多程序员面临的共同挑战。今天,我们特邀了同程旅行资深架构师、腾讯云 TVP 李智慧老师,李老师也是畅销书《高并发架构实战: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的作者 ,他将以深厚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我们揭开常见架构图的神秘面纱,解析它们在软件设计不同阶段的选用原则与应用场景。
近年来,BI平台逐渐开始与AI融合,更注重以纯业务人员为中心,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打造搜索驱动的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消费的零门槛。
视频场景分类算法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门内容,并作为复杂任务系统的前置算法,能够应用于我们多媒体实验室多项业务,如内容自适应转码、画质智能修复和视频质量评估(VQA)中。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的图像自适应抉择不同的模型,从而精准有效提升算法在业务中的实际效果。语言、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理解世界的两大支柱。多模态是结合了图像、文本、音频等多种数据类型的一种技术方案。该技术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还扩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向,如图像分类、图像问答、文本图像生成等。本文研究了多模态算法在多媒体系统中进行场景分类的应用,探讨了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Kubernetes 是一个开源的容器编排平台,用于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程序。它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如服务发现、负载均衡、自动缩放等。随着 Kubernetes 在云原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管理谁可以对 Kubernetes 集群执行何种操作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简要介绍 Kubernetes的认证与授权体系以及RBAC授权原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RBAC管理不当可能导致的安全风险,然后向大家分享RBAC安全研发与运维的最佳实践,以及我们在字节跳动内部的安全防护和治理经验。
TCP/IP 这个主题很多文章比较陈旧,且以讹传讹的东西太多,所以本文作者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去写,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TCP 连接的建立过程。
本文大语言模型在未经标注的大量文本上进行预训练后,可能产生包含偏见、泄露隐私甚至对人类构成威胁的内容。OpenAI 最先提出了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算法(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Human Feedback, RLHF),将人类偏好引入到大模型的对齐过程中,从而让大语言模型能够生成符合人类预期的输出。笔者长期在搜索领域应用大模型提升搜索质量,发现RLHF在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准确性和无害性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同时也观察到由于RLHF 流程相比预训练以及SFT更加复杂,导致在训练效率上,其系统吞吐率远低于预训练或者SFT,这严重制约了 RLHF 的应用与发展。当前业界和学界在预训练阶段和推理部署阶段的性能优化进展非常丰富,但在强化学习尤其是RLHF性能优化的公开资料较少。我们注意到,RLHF 和预训练共享大多数分布式训练技术,因此在优化手段上,RLHF 既要吸收预训练的方法,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做针对性地优化。